你的位置:首页 > 未分类 > 文章正文

没有传奇的浪漫

王威廉 作品   2012年01月17日 16:31   评论»  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王威廉

 

读罢高维生的《浪漫沈从文》一书,掩卷叹息良久。一个能被后世心灵不断揣摩的作家是幸福的,读一本记录下这种心灵碰撞痕迹的书也是幸福的。用“浪漫”修饰沈从文,不但准确描述了沈从文的人与文中最迷人的地方,而且,“浪漫”这个概念本身也得到了极大的深化。——沈从文那跌宕起伏的漫长一生提醒着我们,人生中的大浪漫是可以抵达怎样的境界。

有关沈从文的散文是很多的,也许因为他是传奇的,或说他是可以提供传奇的,尤其是他身后那片充满着传说与淳朴的湘西世界,总是会给我们贫乏的工业化时代提供一种别处的诗意想象,试图安慰我们无可救药的怀乡病。但是,要想真正走近沈从文的世界,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。向传奇的路子上走去,离沈从文的心灵世界肯定不是近了,而是远了,远到了不着边际。只是因为,我们所惊叹的传奇对沈从文而言,不过是他的现实,是他整个世界不可挪动的奠基之石。

《浪漫沈从文》一书之所以能令我静静看完,并且享受其中,就在于书中的那种真实性,那种心灵之间的平等对话。一帧帧电影镜头般的语言胶片,一段段真诚坦率的胸臆自白,拓展了人物生命与时代的边界。

此书分为三卷,第一卷《去湘西,去凤凰》以诗意的笔触,书写了沈从文故乡湘西凤凰的风物人情,以及那种风景对作家创作的深刻影响;第二卷《从心灵中流淌的土地》以不同的侧面与细节刻画了沈从文的人生片段,试图令我们去抚摸作家那活着时燃烧着的体温;第三卷《简单而真实》带领我们走进了沈从文的小说世界,再一次认识了那些活得“血性”的湘西人物,并且笔触不断返回现实世界,形成强烈比照,让那个美若海市蜃楼的文学世界同时又具备了坚实的骨肉支撑。作者善于从意象出发,深入意象背后的深邃背景,或叙事,或抒情,或议论,使得散文这种文体拥有了自由的精神,并散发出夺目的诗性光彩。比如“虎耳草”这种植物既是小说中的隐喻,也是现实中的风物,更是沈从文书桌案头的最爱,将文学世界、自然世界与作家的个人心灵世界贯穿了起来。

书中对沈从文的深度描写还体现在将“视角”直接进驻人物内心的尝试上,作者用小说笔法描摹了一个羞怯、忧郁、多思的年轻人如何成为了一个悲悯、爱笑、睿智的老人,这个过程并不是线性的,而是体现在书中的诸多细节之处。当然,如果非要找出一条线索,那么便是沈从文和张兆和的著名爱情故事。

爱情,是浪漫中的浪漫,沈从文的一生若不是遇到了张兆和,那么他的文学世界一定是别的样子。不会有那些动人心弦的情书,不会有象征人性大美的自由女子。沈从文是幸运的,他同时拥有了双重的浪漫,文学的浪漫与爱情的浪漫,在纷繁的尘世中得到了平衡的依托。在民国,他们的结合就符合了所有观者的期待,在今天,对他们结合的追忆更是成为对一个时代的缅怀。书中写到沈从文第一次讲课(兆和在场)时的紧张与木讷,写到怀着无比卑微却执着的热情去追求兆和,写到晚年时他面对兆和照料时的顽皮,文字朴实无华,但那些场景却被细致地描摹出来,传达出作家的人性底色,读时身临其境,动容不已。

不过,浪漫的不仅仅是爱情,还有一种自由奔放的生命情怀。书中在写晚年沈从文时,着力刻画的一个细节让我唏嘘不已。当一名女记者得知文革时沈从文被惩罚去扫女厕所,感慨万千,自然而然地上前拥抱住老人,说了一句谢谢,可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,刚才还谈笑风生、对苦难的过去调侃不已的老人,突然间,放声大哭了起来!那一刻,老人一生的痛苦都聚集起来、喷薄而出,再粗粝的风沙也遮掩不了老人灵魂的高贵。在老人的嚎啕大哭之中,我们回到了那个住在吊脚楼上、向往着水手与橹歌的少年心中,时间营造的那座高墙被尖锐的哭声穿透,生命像正午的旷野,没有一丝阴影。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刊《佛山日报》(2012.1.14);《鲁北晚报》(2011.12.26)

欢迎您发表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