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首页 > 未分类 > 文章正文

80后的“社会文学”——评王威廉小说《第二人》

王威廉 作品   2012年03月20日 2:26   评论» 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李冉

 

当“80后作家”与“青春文学”总是要画上等号的时候,笔者不愿意给出生在1982年的王威廉冠以“80后作家”的头衔。王威廉代表了“80后”的另一种走向,与郭敬明、张悦然等人代表的青春文学、校园文学相比,他走的是一条社会文学的路线。

《第二人》是其小说《内脸》的续篇,“我”被绑架到了儿时熟悉的电影院,破败的电影院里坐着大山,曾经在一起玩耍过伙伴,他还保持着那张被汽油烧毁的可怕的脸。他在《花城》上看到“我”写的小说《内脸》之后,就暗中调查“我”,一个穷困潦倒、一事无成的作家。在他的讲述中和带领下,“我”知道他凭借着这张人人都害怕的魔鬼脸庞,拥有了财富、权力、女人,是名副其实的成功人士,然而,正是这张让人感到恐惧的脸,让他感到孤独,感到无人理解……最终,“我”被财富所诱惑,接受了他的条件,烧毁自己这张平凡无用的脸,变成了下一个大山。

从扭曲的外表到扭曲的人性,王威廉将蒙克的名画《呐喊》码成了文字,也许这就是80后的想象力和穿透力,从暴露最彻底的脸面到隐藏最深的潜意识。王威廉的内功是深厚的,显然他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情有独钟,抽象、怪诞、夸张的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,扭曲变形的鬼脸、破败而阴森的电影院、猫一样的女人露露,,这种表现主义的气氛背后更有着王威廉“80后”怀旧意识、反抗意识、个性意识的体现。与青春派的80后作家相比,王威廉是深沉的,甚至是“老气”的。因为他的年轻态写作关注的不是校园里“明媚的忧伤”,而是社会中赤裸裸的丑陋和变态。在《第二人》中,王威廉毫不避讳地借鉴了60后、70后作家标志性的元小说、叙事迷宫、心理分析等手法,先锋性在王威廉的笔下回归,这种回归不是一种怀旧,而是全部被纳入到他锐利的眼光中,例如他执着于在小说中营造夸张不真实情节,像一个疯子捕捉世界。

《第二人》是阴郁和黑暗的,小说最后的那句“就让虚空归于虚空吧”,弥漫着一代人的绝望情绪。这是80后文学中常有的一种气质,从这一点上来说,似乎王威廉也是不能“免俗”的。笔者用“社会文学”来形容王威廉的创作路线,其实是想对一个阅读群体的阅读趋向做一次大胆地预言。对于那些已经或者将要过而立之年的80后,以及正体会着残酷青春的一部分90后纯文学爱好者来说,《第二人》这样的作品正是他们所需要的,他们需要这样一种眼光和笔法。对于王威廉过于浓重的灰色气息,笔者还是有些不能适应,希望这样的老成中还能再有些调皮和活泼的色彩。

 

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青年学人。

本文来源:中国文学现场研究与评价工程

欢迎您发表评论: